藝術家居世界的真實
11/21(六)13:00-15:00
講者 /
蔡年玨|藝術家
主持人 /
陳彥伶|有章藝博館助理研究員

藝術家居作為雙年展的平行計劃,邀請五位藝術家與一組雙人藝術家團體,以在地舊建築物為處理對象,並由蔡年玨藝術家作為統籌者,身兼藝術家/設計者、協調溝通者、執行實踐者,需同時面對館方、藝術家、工班,尤其是藝術家如何進入裝潢的語彙,藝術出身的涵養如何承接家居空間?蔡年玨透過思考環境與人的關係,協調上述三方來規劃和調整,以整合所有藝術家的作品、處理建築空間並調整預算,達到如今展呈的理想狀態。
為何選擇浴室進行創作?浴室本身所具有的私密性、作為居家中的私密區域,亦是人們大量用水來整裝之處,水的三態在此變化並空間串連,由此探究濕度在空間中的關係,以及水與繪畫、珪藻土(材料)、浴室(地點)之間的關係。以處理繪畫的的方式來處理建築與質地,以繪畫性、觀念性探索構成形式,透過不同的媒材去對應繪畫與建築的結構。此外更思考物件與人的關係,關係在於水,人們使用水使濕度增加會使顏料更顯色鮮艷,即關係之下會更繽紛。與不同領域互動、結合的狀態之下,才會產生真實。
四件作品(Bathroom I, Bathroom II, 山在/居中,旋轉門)皆有關聯。藝術家本身為越野車選手,思考如何將人生經驗連結藝術創作和作品,如何也與建築物產生對應?進而將騎乘中的景象與動態放入空間與作品之中,在道路(城市、山間、涉水、賽場)上起伏的狀態如此波、迅速穿梭樹林時的視覺如穿柵之光影。透過波道具有運動的連結性,身體起伏間產生運動關係,將建築物與身體律動、生活經驗連結一起。
藝術家與工班所作皆稱為「傢俱」,閱讀時產生不同感受,而藝術家與工班的異同為何?兩者同樣地關注結構,而藝術家除了更加關注視覺之外,超越了物理性質與實用性並跳脫傢俱/建築設計師的思考模式,附加了一些想像空間,思考「之間的關係」。如此的作品呈現出一個模糊的狀態,藝術與家居/傢俱的關係距離更接近,促使觀眾去思考它的造型──這是可以使用、可以躺坐的嗎?並以身體與它互動,產生想像與連結,也開啟更多的未知可能性。由此,看似靜態的作品,召喚了行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