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凝視文物的世界
 

11/14(六)13:00-17:00

講者 / 

周志明|文物修復師

主持人 /

陳彥伶|有章藝博館助理研究員

20201114.jpg

此講座將著重介紹寺廟建築的構件,並透過科學概念與儀器更加了解文物構件,科學讓我們更加明晰古物的身分與其藝術價值。而在文物分類上,國內對於文物分類試圖以匠師的技法來區分,但因臺灣的地域小且缺工,時常會互相幫助,所以無法用地域來區分了。

 

探討建築上的構件必首重《繪圖魯班經》,此書討論了材料、技法、工具及雕匠的習慣。其中闡述了一年四季有不同取木頭的方向與尺寸,如背陰或向陽的木頭應用在不同的對象上,而取木頭徑切面時要考慮木頭的生長方向,切面會隨時間而產生不同方向的彎曲。對於建築與構件尤為重要的魯班尺,分為尺白與寸白,建構了人體與視覺空間的尺寸,並且尺具有神聖的力量,因規制(製尺的方法)等於秩序,秩序等於力量。

 

然而,何為寺廟建築?它的功能與目的為防禦、教育、倫理(尊天敬地、物件顯現的故事),為民間生活的中心與重心。寺廟建築以風水地理來建構,分為形象(巒頭、形法、山水)與理氣(方位、向法)兩種派別,也依據乾坤陰陽──男女老少、文官武將、左陽右陰來構建以產生平衡與相對,透過五行五色──金木水火土、東南西北中、青紅白黑黃的相生相剋來布局配置建築,並設置厭勝物──四靈(龍鳳麒麟龜)、四獸(獅虎象豹)、八仙(明暗)與其他(如山川、花鳥、五營旗)辟邪制煞。產生的建築規劃,有行臺、三川門/五川門以建築本體的左進右出、屋頂裝飾(南方豐富而北方簡樸)、步口、因土地潮氣的上石下木之柱等等,有些廟宇更有一場一師傅的對場,呈顯出各師傅的創意、新技法、新材料。

 

進一步探究國際修復趨勢(制定修復宣言與規定各檢測規範)與傳統修復的相對,除了文物上制定修復原則、透過科學檢測、進行材料試驗,更涉及了人、思維與心理學。如以北港朝天宮廟門的修復程序為基礎實例來闡述與延伸。在修復過程中,首先,瞭解物件的狀況,即它所受到的環境(如落塵、陽光、煙油等)損害、不當破損與曾經的修補歷史。再透過專業儀器進行非破壞性檢測來分析成份,並展開文史調查、科學檢測層位等背景探究與確認物件實際狀況,執行臨時性加固,同時確認修復材料有無問題。在拆卸下廟門運送至工作室修復時,考量信徒的心理,而輸出原廟門的彩繪圖樣至臨時廟門上。物件運送上,設計安全包裝的方式,並思量交通工具的選擇、運輸所走的路線,以及交通工具的時速、震動力、停下與開動的瞬間。到達工作室,需先靜置幾天後才除塵,再透過紅外線檢視物件的線稿以釐清為誰的作品,例如分析設色技法的平塗法或漸層法等,並收集作品上彩繪師的指紋系統,來確認作者,也探究物件的造形藝術或圖案美學。而後從損壞面積、修復經費來判斷如何修復,進行二維量化紀錄。進行清潔過程,並製作修復前後之對照圖,亦規畫修復完成的後續管理、保存、維護工程,如環境監測或環境改善。將物件運送回原地,實行開光、復位、安座等程序。

 

在這般文化資產的保存與修復過程中,不斷思考民間的想法為何?修復與民間的關係為何?例如,民眾覺得古物修復後不像原本的面貌,修復後的神像不像他一直所拜的神,對顏色的改變感到奇怪、無法接受,質疑文物修壞了?修得太新?或是有修與沒修一樣等等。因此,在保存與修復過程中,非常需要探究或理解對方/民間的信仰價值(宗教、宗族、慣習)進行協調,討論而設定出修復結果的預想,修舊如舊或修舊如新的不同心理與需求應對。進而確立出修復倫理(記憶、禁忌)與修復原則(祭祀、典藏)。從而產生了文化資產複合性修復策略──跨域的結合、溝通協調、推廣教育。

2020 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
Greater Taipei Biennial of Contemporary Art 2020

2020authenticworld_工作區域 1.png
2020authenticworld_-02.png
2020authenticworld_-02.png
  • Facebook
  • YouTube
  • Instagram
新版logo白.png
NTUAlogo.png

Tel|02-2272-2181 Ext|2454/1425     E-mail|museumntua@gmail.com

bottom of page